今年“3·15”前夕,因为质量缺陷,汽车召回愈加频繁。
2月1日至3月10日,中国汽车召回数量高达近167.56万辆。其中,近几年来受到追捧的suv,召回数量超过100万辆,远远超过轿车。
从过去几年的数据分析,每年3·15前,都会出现车企召回高潮;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,召回数量却往往占到全年召回数量的五分之一,甚至更大比例。
2004年缺陷汽车召回制度实施以来,截至2015年底,中国汽车召回总数达2534万辆。其中,2015年召回量创历史新高,达到约555万辆,大规模召回亦发生在2月到3月上旬。
在18家汽车企业发起的33次召回中,高田气囊、丰田安全带和长安福特刹车故障成为主要诱因。其中,近两年大规模爆发的安全气囊和安全带问题,取代12年来造成召回最多的动力总成(发动机总成)问题,成为此次召回潮的主流。
召回,作为汽车企业和法律法规对消费者的用后保护和追责机制,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车企对质量和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责任,然而,在短短不到40天的时间内发生了如此密集的召回,仍免不了引发我们深思。这其中,更有不少值得讨论的课题。
首先,从车企公布车辆召回到实际实施召回期间,厂家、消费者均知道其车辆存在安全缺陷;这段时间内,若因汽车缺陷导致人身伤害,责任如何界定、分配?
第二,企业是否应该在因自身产品问题,导致车辆存在安全隐患、尚未修复期间,为其汽车或车主购买保险,或提供“安全的替代车”?
第三,不少质量问题在发达国家早已曝出,如高田气囊质量缺陷,为何在中国的召回时间出现滞后?
第四,高田气囊质量问题是10多年前就存在的,而且被发现也有近10年,时隔这么长的时间才宣布召回,是否存在隐瞒?
第五,从2013年开始,这项缺陷在全球引发总共4000万辆汽车被召回,并在全球范围被指致导致多人死伤。中国有关部门是否应该启动相关调查?